简单的东西容易腻,
复杂的东西受众少。
歌舞升平,
声色犬马,是中国人的最高的享受。
不懂川菜的人只知道麻辣,认为川菜也仅仅是麻辣。为了彰显川菜文化内涵,有一部分人在默默无闻地匍匐前行。因此,我们要说,川菜何须懂,适口即生香。不要用这菜系,那菜品去妄评川菜。
美食是视觉、嗅觉到味觉的艺术享受过程,用心去体会适合自己味蕾的感知,就是最好的生活享受。
有许多中国人的艺术,不无文化内涵,菜肴亦是如此,其中某道菜的生发历史,演变过程,甚至由谁首创,由谁传承等等都可以是美食文化的内涵。
美食也可以是情绪的艺术,比如同样一道菜,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味觉感受,同样,厨师心情好坏,也可以影响其出品质量的好坏(在此,我们单指味的调理)。
通常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,环境、器皿、服务以及氛围等等,都将影响到你对菜品的感知或味觉。我们认为川菜中有人定义回锅肉为“家家能做,人人爱吃的一款乡愁菜”是很有地域文化内涵的,回锅肉对外地人而言,至多也就是好吃而已,何来家的乡愁,妈妈的味道之说?
饮食是人类最早被铭记的舌尖感受,我们为什么总会怀念儿时的味道就是这个理。
时至今日,貌似百花齐放的中国烹饪,最是饱受垢病的莫过于川菜。为什么川菜在当今饱受争议,也无非是川菜在大融合时代距离正统川菜已走得太远。
适口者珍的关键在于一个“适”字上。
当代川菜的创新,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,但也有许多已经脱离了川菜的基本属性,味型多变,擅用麻辣已渐成神化传说。要做好一盘菜其实并没有那么难,把二十四种基本味型了然于胸,无论什么样的食材,你都能信手拈来而得心应手,这就涉及到川菜先辈们总结的“视物运用,用之得当”的经典概论。
川菜标准化之难,有人称难就难在味的变化,尤其是要体现川菜小煎小炒的风味上,火候的把控又岂是现代灶具能够轻易处理的!传统意义上的锅气,急火猛炒,翻来覆去能有什么烟火气?川菜被人嗤之以鼻之处就是越来越肤浅,除了味型相对单一外,杂乱无章的搭配,急火猛烈的翻炒,滥用麻辣的放纵,都可以认定为肤浅的范畴。
川菜不需要标准化,纵然川菜走到今天,早已不仅局限于二十四种定味,但传统的定味它也有较大的变化,比如甜酸麻辣咸,不同地方,不同季节,不同食材,以及不同师傅烹制出的菜肴,都有着不尽相同的变化,这也是川菜味的魅力所在,麻辣只是川菜的个性但个性别太张扬了。
标准化就意味着个性的丧失,一道菜走遍天下都是一个味,地方特色从何说起?
从一位画家囗中我们可以知道,同一幅画,同一个人,甚至同一个地方,他所创作的画面都会不尽相同,如果相同到无可挑剔,除非是印刷的复制品,这样的作品还有价值吗?
当我们解除了对味的感知认同与否后,我们认为,饮食是最不需要教育的,因为家的味道就是可以固化的教育。
古人对适口者珍的定义,就是对美食最好的定义。
还有种说法就是我们对现代川菜的不习惯。这种不习惯是味的不习惯还是烹制方法的不习惯,这个是应该纳入教育范畴的产品制作过程里,烹饪技艺中。教化的含义就是传道授业,而受业者在接受教育后,应该因循而化之,这就是传承不守旧,创新不忘本的本质。
还有个问题就是,现代年轻川菜人貌似不喜欢传统川菜,那是嫌太麻烦,太盘手。太盘手的菜意味着出品率低,满足不了现代市场的需求,因此也就放弃了“盘手菜”。我们要说,盘手菜其实不是出品率低,而是缺乏了传统行业的技法技巧传播的路径,传承的断代,是制约传统行业有序发展的一大瓶颈。
传统川菜烹饪中,其调味品最多就十来种,却能烹调出百菜百味来,这个精妙之处,全在于厨师对味的得心应手把控,这个把控需要师徒间的心口相传。增鲜何必添加剂,长于用汤化神奇。烹制川菜原本不需要太多的调味品,把本乡本土的调味品用到出神入化,你自然就具有技术的个性。
我们说了川菜不需要标准化,那是自有行业或者企业的标准,这样非天下大一统的标准才具有名店名师及名菜的价值,这一点,中国各地,概莫能外。因为我们前面已讲到“简单的东西容易腻”,大一统的标准化就是简单化。复杂的东西受众小,那就让我们尽量把受众小的东西做精做细,从而就能成就你为一代匠人,甚至一代宗师。
中华民族的文化本身就具有多元性,我们且不说谁侵略谁,坚持自己的文化道路,这就是民族自信,文化自信。
中华民族五十六个大家庭里,汉族人是最不能歌善舞的民族,烹饪却是汉民族表现最优秀,最细腻的一个文化派系,外國人永远无法超越的行业,我们为什么要用标准化去丢弃了呢?
四川人现在常说吃不到好吃的味道了,就在于现代许多川菜人不依法度,循规蹈矩对他们太难了,而川菜老师傅们常说现代川菜这太简单了,因而蔑视一些现代川菜也就可以理解了。
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,衍生了许多重口味的中国人,尤其是年轻人,这本质上无可厚非,但几个人去深究过其中原因为何而生?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来思考。
人的审美是心智成长的一个过程,味之华美,需要引导,才能让人产生美感,产生食之有味的体会。肴馔之美,具有文化内涵,味之醇厚,口舌之快的属性,融合菜应该具备以上属性,单纯追求视觉效果的菜品,那仅仅是只重衣冠不重人的表现形式。
大融合时代,我们不求往顾,但求共存,继续保护好我们自己心的归属,味的家园。
2024年10月5日于成都
作者简介:
熊少林 笔名:熊绍凌
川菜老师傅传统技艺研习会秘书长
川菜文化发展公益基金 会长
四川川味二十四品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董事长
查看全部 0 条评论